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详细内容

【走近师大菁英·学生篇】之六:毕清钊:在公益中成长的“薪青年”

发布时间:2015-10-15 00: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个人简介]:毕清钊,2012级美术学专业,2012-2015在薪火社团工作。2012-2013支教老师,2013-2014支教蒋疃小学领队。第十一届薪火义务支教社社长。

   “一路公益,一路成长,我会继续支持和关注公益,关注那些需要我们的孩子们,这里有我的付出和青春······”在薪火义务支教社换届大会上,毕清钊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每个周三下午,毕清钊把自己“难得的课余时间”带去了农村小学;大学三年,他把自己“最美的时光”奉献给了薪火;两个暑假,他把自己“最好的实习经历”交给了西部……而如今的他即将离开,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薪火,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小学的孩子们,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薪青年”,只为他们能够把“薪火”传递下去,带给孩子们最好的童年。而大家都给了他一个亲切的称呼——“老毕”。
    老毕一直在做的就是用自己最坚实的臂膀为孩子们撑起“希望”的蓝天。

    “尽自己的力量,将薪火传递下去”
    淮师大薪火义务支教社于每周三下午开展下小学义务支教活动,而老毕就是这场行动的领导者。在以前,每次的下小学之行,老毕是没有缺席过的,他对孩子们倾注了太多的“爱”,所以他舍不得放手,舍不得不去。如今已经大四的他,早已经退到了幕后,把舞台交给了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而他则默默的做着不为人知的组织工作,他只想扩大“薪火”的影响力,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关注,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中来。
    在他的努力之下,“薪火”如今的已经成为了淮师大公益社团中的“领头羊”,并多年蝉联学校A级社团,隶属于校团委直接管辖。在学校,每个人都想进入“薪火”,而每个进入了“薪火”的“薪青年”们都觉得不枉此行。
   “薪火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一份责任,我从来不敢懈怠,因为它与任何其他组织不同,在它的背后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已经成为我的牵挂,他们就是我的责任,老毕我接触的不多,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责任感强,他有这个能力带领我们走得更好。”“薪火”秘书处文丽激动的说道。跟文丽一样,许多人接触老毕的机会并不多,但老毕给人的感觉就是领导能力强,责任感强,他对“薪火”有着太深的感情,以至于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能够带领“薪火”走的更好。
    “有些人,不用说话,不用表达,但仅仅就是一种感觉,便让人心甘情愿的相信他”,而老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已经三年了,对于许多人来说,三年可以做的事很多,而“薪火”却是老毕的唯一。不是因为不喜欢做其他事,只是因为这就是自己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跋涉,便不顾风雨兼程。
    2014年7月12日,老毕带着“薪火”义务支教社其余9名志愿者又一次踏上了西部支教的道路,薛集村是512地震和泥石流的重灾区,孩子们生活环境恶劣,师资力量薄弱,而正是因为如此,这已经是“薪火”第五次踏上去往薛集的路了。在薛集,单亲家庭的孩子占30%,留守儿童占80%以上,老毕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们!”于是便义无反顾重走薛集路。
   “我们带给西部的不值一提,而西部带给我们的却刻骨铭心”这是老毕从陇南回来的支教心得。西部带给他太多的感动“孩子们因为家庭和生活条件的束缚,都显得早熟,很早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们的坚毅、纯真、善良,让人心疼”。相信,这会是每一个支教老师的心底的想法,农村的孩子向来懂事,于是,这份坚强便触动了老毕和每一位志愿者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负责,勤恳,务实,有想法。”这是随队去西部支教的随行记者李华锡眼中的老毕,简简单单的四个词语,便道出了老毕在他心中的印象和地位。老毕和他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青春传递着社会正能量,用自己的无私书写了公益新梦想。
    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网、光明网、《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媒体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义务支教进行了多次报道。
    “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而孩子们就是老毕的精神坐标。

    “用我的第一场青春,助力薪火第二个十年”
    尚书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如今,“薪火”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10个年头,走进第11年。薪火义教社的活动是探索性的,用这种方式组织大规模、长期持续的义务支教,在全国高校是一种创新,对薪火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来说更是一种挑战。而“老毕”一直带领着薪火2000多名“薪青年”乘风破浪,在淮北市周边小学进行支教。
    而老毕更愿意把支持公益事业的薪火人称为“薪青年”,“原因很简单,我希望做公益和支教不能一贯坚持陈旧的模式,更多的是从本质出发,从公益人自身做起,创新出更能切合实际的支教方式。”老毕说,让他所带的队员都能够成为一个合理幸福的“薪青年”,这是他的一个梦想,而他也一直为之努力着。
    现如今,老毕已经大四了,他在“薪火”剩下的时间并不长。但无论如何,他对“薪火”的感情依旧不变,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心系“薪火”。今年是“薪火”支教的第十一年,又一个十年的开始,又一批人用自己的青春挥洒汗水,有收获,有感动。
    时光荏苒,变的只是时间,不变的却是信念。这就是老毕,在公益中成长的“薪青年”。

                                                  (文:吴佳丽 李华锡/图:毕清钊/审核:郎艳飞)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