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单位是怎样炼成的
近日,我校继获得“第十届全省文明单位”之后,又获批为“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这为我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深化综合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全校师生发扬创建文明单位的精神,必将推动深化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教育系统文明单位是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考核的最高荣誉,是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大力发扬淮师大人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扎实做好文明创建工作,坚决实现创建目标,建设文明师大。”这是校党委书记王磊在学校文明创建工作部署会上发出的动员令。学校踏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不知者不觉其重,深知者方觉不易。回顾文明单位创建过程,几多艰辛,几多收获,淮师大一步步在前进,在发展。
一、围绕中心,科学规划,建设文明师大
加强统筹,目标明确。学校高度重视,把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制定《2011—2015年文明创建工作规划》和《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建设计划和目标任务书(2013—2014)》,提出了文明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这一中心,以“六好一特色”为建设标准,通过实施 “十大工程”(理论武装工程、党员先锋工程、师德建设工程、学生思政工程、共建联谊工程、校园文化工程、校园环境工程、教学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服务地方工程),着力打造“和谐师大、活力师大、美丽师大、卓越师大”,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高品位的文明师大。
加强保障,责任明确。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健全文明委和文明办机构,设立专题网站和专项活动经费。制定《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任务分解表,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将任务分解到部门,量化到岗位,将目标落实、落细、落小。做到组织到位、经费到位、机制到位,年初有总体部署、年中有督促检查、年度有总结评估,形成了“齐抓共管、推进有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
二、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建设和谐师大
加强班子建设。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领导班子集体研究集体决定。坚持依法治校,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着力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发展民主政治。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深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召开“两代会”,全面实施二级教代会制度,认真办理建议提案。深化党务、校务公开,通过OA系统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纪要,坚持重要决策向党员干部、师生征求意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近两年涌现出一批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评选出校级“十大师德标兵”、“寻找身边的张丽莉”优秀教师24人。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精品质量工程,建有思政课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开展“寻找身边最美青年”、“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校园十大新闻”等评选活动,引领校园文明建设。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认真落实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制,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校园安全管理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没有出现重大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
三、实践育人,德育为先,建设活力师大
培育精品实践团队,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把薪火义务支教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亮点和品牌,抓紧抓实抓好。薪火社事迹先后荣获中央文明办、安徽省文明办、淮北市文明办的多次表彰,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人民日报》(头版)、《中国教育报》、“中国文明网”、“中华美德网”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中,荣获中央文明办2006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先后3次被安徽文明委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获评为2014年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最近又荣获首届安徽省青年社会组织“十佳最暖公益项目”奖,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学校19年来先后21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化、品牌化效应已然形成。
培育精品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国梦”、学雷锋等主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240余项,活动有阵地,有载体,多样化,个性化。“学雷锋”活动推进有力,产生较好社会影响。实施校园文化项目申报制,推动校园文化内涵式、专业化发展。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被团中央确定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
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增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制定《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方案》,近两年在“东芝杯”、“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奖励28项,省级奖励180余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
四、塑造形象,优化生态,建设美丽师大
打造师大标识。制定校徽、校旗、校歌,积淀形成了“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敬业、奉献”的校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知行合一、学做真人”的学风,凝练出了“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淮师大精神,师大形象标识系统规范。
打造生态校园。实施校园环境工程,构建自然人文景观,推进无烟校园建设和爱国卫生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保障能力,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生态之园、文化之园。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连续2年荣获省属高校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获批省级节能示范项目2项。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功能齐全,师生参与广泛,热情高。
五、立足内涵,育人为本,建设卓越师大
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教学质量工程。目前学校建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多项。学校连续4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并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推进协同创新,科学研究水平较高。培育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具有标识性、显示度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近两年,新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荣获2013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著作二等奖2项。学校连续3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深化市校共建,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结合国家实施皖北崛起战略,从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与淮北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市校共建纲要、深化市校科技合作协议,选派30位专家以科技特派员身份进驻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荣获省、市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
加强决策咨询,文化创新成效明显。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加强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与文化传承创新,在安徽地方文献开发、研究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规划、优势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城市转型及黄淮海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
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王磊书记表示,文明创建只有更高、更好,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师大精神,拓展文明内涵,把文明之根深植于淮师大人的心里,把文明之风拂遍淮师大的校园,把文明之范深嵌于淮师大教书育人的每一环节,把文明之行彰显于淮师大立德树人的每一细节。
好风凭借力,正是扬帆时,当前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中。我们要巩固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成果,牢牢抓住深化综合改革这一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重点,以优化配置各类办学要素为保障,坚决破除妨碍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和增强师生创造活力,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重要动力和保障。
(文:宣思/图:刘军/审核:王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