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师大菁英·教工篇】之二:一位“别有用心”的老师
一个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教学和科研中,他一直“别有用心”的追求卓越。他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他就是我校“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肖建于副教授。
感恩母校 自强不息
肖建于老师来自重庆市忠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高考时,由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有计算机专业,所以就来到了这片相土。
他说,20年前来到淮北,吃、住很不习惯,对气候也不适应,导致咽喉对气候过敏,时常有咳嗽的感觉。当时他觉得眼前的大学跟想象中有一定的差距。但想到考上大学不容易,就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静下心来钻研。学业上,他除了在第三学年的时候获得二等奖学金之外,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四学年均获得一等奖学金。肖老师说,获一等奖学金的学生比例是3%,全班61人,也就2个人获一等奖学金,当时评奖学金,班级干部不加分,全凭文化课成绩。他总结自己说:“其实我并不聪明,只是比别人更努力吧,养成了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而已!”
他并不是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学习之外,他的活动能力也很强,大一下学期,他就当选为班长;大二时任校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大三的时候任计算机系学生会主席职务。努力学习和积极参与活动让他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为以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科毕业时,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都很好,学校有意向留校,他考虑到自己以后肯定还要继续深造,虽然他也曾选择到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高校应聘。但最终还是决定留校工作。他说,刚留校时,学校考虑到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高校教学和管理不熟悉等问题,留校第一年,基本没有上课,主要在计算机系实验室工作,但这一年的积累对后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以后的工作中,他逐渐感觉自己科研和教学水平急需提升,否则,适应不了高校教学。于是在2004年报考了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7年硕士毕业。毕业后,回校工作两年,觉得计算机行业发展太快,决心再出去深造,在2009年,就报考了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2012年博士毕业。
他直言,参加工作后再深造,得力于学校优越的政策,同时,家人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理解。在淮师大学习和工作近20年了,对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是学校培育了我,也给了我很多荣誉,现在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肖老师觉得,工作中的最大乐趣是给学生上课。他将讲台比作舞台,要求自己每次课都尽最大努力讲精彩些,让学生觉得这45分钟有收获。
多年的教学经验,“别有用心”的他历练出了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技,针对所授的每一门课都有一套独到的教授技巧。他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上课节奏。并且结合自己读大学时候的感触来不断调整与创新教学方式。他倡议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板书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适时而变,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与吸收。
在C语言课堂上,他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训平台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理论课上他借助PPT的展示,借用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化难为简。实践课上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据结构》课堂上,他采用更多的是板书及画图的方法。“基于这门课的特点,板书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不能把书本上的内容全部照搬过来,而是要理清思路,强调重难点。” 肖建于说。
他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素质,使教学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他讲课的内容贴近于日常生活学习,讲课时的声音抑扬顿挫,有起有落。
对于学生,“别有用心”的他乐意贡献出自己的私人时间,无论多忙都会采用电子邮箱或QQ等各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只要学生找到他,他总是很耐心的回答,诲人不倦。“肖老师最喜欢我们问他问题了,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他总是用十分的耐心与细心给我们讲解。” 他的学生这样说,“他时常会找来许多典型的例题,多角度的去帮助我们解析,细致入微。”诲人不倦的肖老师看到学生有怠惰情绪时,就想尽办法督促、鼓励他们端正学风。接受采访时说,“那时我们计算机系就一间机房,每次上课之前,老师都会百般强调大家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自然也很是珍惜每一节课。”“上肖老师的课,总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私下里同学们也是对他一致好评。
他不欣赏死学习的学生,在他看来学习能力远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而且他觉得有自己专业特长的学生会在就业中有很大优势。大学对于学生更多的是素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空喊口号,好的教学应该是言传身教中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在他眼里,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应该被平等的对待,因材施教。
对于课堂纪律和考试方面,比起每天频繁的考勤,他更喜欢用平时上课提问的方式来提醒大家。“老师好神啊,每次叫到的名单都是那些缺席的同学。”他其实并不神奇,只是在平时默默地注意一些小细节而已。如记下未交作业、实验报告的学生,未及时来做实验的学生。对于平时作业的要求,他不期望每位同学每道题都做对,但一定要真实,不要抄袭。那样老师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对于期末考试,难免会有些学生心存侥幸,等待着老师给划范围,可是遇到了肖老师就像是走进了死胡同—没门。“我是比较反对老师在考前给学生划考试范围的做法。这样做一方面是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的不自信。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一直勤奋努力学习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教育上不公平,又怎能去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呢!”他是这样强调的。
一直潜心于教学的他,在2009年3月荣获首批校级“教坛新秀”荣誉称号;2014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即受宠若惊又诚惶诚恐。”当谈及自己的荣誉时,肖建于笑着说:“只能说自己比较幸运吧!那么大的一个荣誉,对于我来说,喜悦之余,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与责任。而我接下来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首先要对得起这个荣誉,尽心尽力教书育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2013年7月,肖建于老师被任命为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虽然行政工作比较繁忙,但还是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上1-2门专业课。因为他时时不能割舍他的讲台,还有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
学子们对他满满的爱戴也充盈着他的内心,让他感到满足、自豪。逢年过节,收到在校的或是已经工作或是继续深造的学生发过来的问候与祝福短信时,内心暖暖的同时,他更觉得应该为学生们做更多的事情。学生们的感恩鼓舞着肖老师,“作为一名老师,能被学生在心底里记住,也就足够了。”他笑着说。
学者风范 心系社会
“我的生活很简单,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实验室。”他告诉记者。肖老师坦然自己没什么兴趣爱好,因为在自己那个环境,没有更多的选择,虽然他的眼神中也有因为特殊环境带来的些许无奈,但他马上又恢复了笑容。“我只是喜欢待在实验室做点事情。在教学的同时,抽时间做点研究,无论成败,我都享受那种探索的过程。”肖老师说。
“别有用心”的他,在大学时候,就喜欢在图书馆看各种文献,为科研做着充分的理论准备。工作后,他白天忙着教学,晚上就待在实验室。平时他常常会沉浸于做实验而忘了时间。他常和同事一起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和技能优势,负责研发政府或企业委托项目,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因为做研究需要恒心和不怕挫折的进取心,所以他始终坚信 “天道酬勤”。
他说:“社会需要创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初心,守住一方净土,他觉得能用科研为社会尽一份力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平日里工作很忙,他只能借着晚饭后散步的时间陪陪家人聊聊天。他说,趁自己还年轻要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尽量多为学生还有社会做出贡献,用一腔热血和锦绣年华书写自己的光辉岁月。
备注:2000年以来,肖建于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曾先后担任本科生《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网络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每学年平均教学工作350学时以上,为研究生开设《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等课程。指导2002级至2011级十届共97名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其中有6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获得校级优秀,2014年获毕业论文(设计)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共获全国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3项、省优秀奖2项。2008年9月被评为2006-2008年度校级优秀教师,2014年9月被评为2012-2013年度校级优秀教师,2014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教学成果:主持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D-S证据理论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和校级一般教研项目“基于Web架构的试题库系统研究和实现”、参与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类公选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主编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参与国家级特色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安艾艾迪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数据结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主持的“基于证据理论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参与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研究及其在矿井突水预测中的应用”、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手写数学公式识别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参加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交互的软件近似正确性模型研究”、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Bent函数和高非线性度布尔函数的研究”(重点)、“动态解析系统新方法研究”和“专家系统在绿色材料化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研发横向科研项目7项,负责研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户况管理系统V2.0”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V2.0”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参与研发的“矿井多环境参数无线监测定位装置”和“一种无线井下采掘面定位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多篇。2012年5月获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2006-2011年期间“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文:学生记者高玲艳、李华锡,肖建于/图:井晚秋/审核:郎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