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专栏·砥砺奋进的五年】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聚势谋远担使命,守正创新续华章。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即将胜利召开之际,为展现学校坚定追求卓越、引领育人创新的奋进历程,总结学校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办学经验,我们将推出“党代会专栏”之“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本期推出人才工作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抓手,聚焦内涵提升,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坚持党管人才,聚力人才引培
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改进工作流程,不断健全校院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置学科特区,加大“一人一议”“一事一策”执行力度,探索“年薪制”;引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已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奠定基础。
五年多来,学校引进学术副校长1人,全职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全职引进博士252人,45人通过青年博士化工程学成返校。实施“相山学者奖励计划”,资助突出人才62人;资助4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内外高校访学或研修。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全职在站博士后1名。26人次获批“江淮文化名家”、“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省级人才称号,40余人次获批省级人才项目资助;张慧君教授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目前,学校生师比及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均已超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要求,并不断优化,为学校博士授权单位建设夯实了基础,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
黄汉民教授担任我校学术副校长 张慧君教授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全职在站博士后1名 燕燕教授荣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助力角色转变,开展岗前培训
关注新进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岗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邀请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等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专题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诚信与管理、财务报销等相关管理制度,帮助大家熟悉学校各项管理条例,尽快实现角色转变。组织新进教师参观校史馆,助其快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和奋斗目标。邀请阮成武、陆林等多名层级高、水平高、站位高的校外知名专家作高水平的专题辅导报告。通过主题适当、内容丰富的专题授课,帮助新进教职工确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4年9月,阮成武教授作专题报告 2024年10月,陆林教授作专题报告
三、涵养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同责、各单位具体落实的师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职业准则教育,注重榜样引领,筑牢教师思想防线,践行师德规范。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并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准入和从业禁止制度。组织新教师入职宣誓。岗前培训时,开设师德师风教育专题,邀请路丙辉等多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作师德师风专题辅导报告,并将2021年以来进校教职工纳入辅导对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参加师德师风专题网络培训学习。在职称晋升晋级、评优评先、人才项目推荐等工作中,均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五年多来,学校坚持师德为先,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持续开展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举办年度教师节表彰大会,共评选表彰校级优秀教师142名、优秀教育工作者85名、优秀辅导员69名、师德标兵44名,选取优秀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并在学校官网设置专栏介绍受表彰人员的业绩和事迹,取得了较好的正向激励效果。学校获批安徽省优秀教师1名、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同时,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排查工作,以教育部网站公开曝光和我省高校出现的师德失范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案明纪、以案示警、以案促改。2023年以来,开展警示教育63次,受众人数5000余人次。
2024年12月,路丙辉教授作专题报告 2023年12月,周雪峰老师作专题报告
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证书 安徽省优秀教师证书
四、深化人事改革,释放制度效能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持续优化职称评审体系,坚持实施分类、分型评审,克服“五唯”倾向,细化规则,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顺利完成职称评审和首次聘期考核工作。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和新晋职称教师座谈会,将教职工的诉求和反映的问题纳入履职清单。全面梳理人事人才方面的现有制度,开展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完成《“相山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劳务费发放办法》等多项制度的修订工作。不断创新人事管理工作,促进教职工在校内合理有序流动,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落实人事代理人员企业年金的缴纳工作,是我省第一家实施企业年金的省属高校,增强了教职工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文图/:周锟 /审核:张海军/审校:谢天勇/终审:董强 )